青岛广德顺的贷款故事:当金融服务遇上人心褶皱
小林到青岛广德顺公司报到那天,带她的师父老周递来一叠抵押贷资料:"咱们这行,跟你当年做中介有点像 —— 人家急用钱时找你,转过身可能就骂你赚黑心钱。"
这话让小林心里咯噔一下。她想起大学时帮人找,明明一分钱没多收,却被学生家长堵在宿舍楼下质问 "是不是骗学生血汗钱"。如今换了战场,青岛老城区的小老板们提起贷款公司,眼神里总带着戒备,像极了当年那些对 "中介" 二字皱眉头的学弟学妹。
初遇时的疙疙瘩瘩
入职周,小林跟着老周去拜访路的餐馆老板王姐。对方听说要抵押房产,手里的锅铲 "哐当" 砸在灶台上:"你们这些公司,是不是跟那些黑中介一路货色?利息里藏猫腻,手续费比本金还高?"
小林赶紧拿出公司的费率表,指着 "房产评估值七成额度"" 年化利率上浮 20% 封顶 "的条款解释:" 王姐您看,咱广德顺做了十年,所有费用都写在合同里,就像我当年做中介时,总把 ' 要收介绍费 ' 先说清楚一样。"她顿了顿,想起自己曾为了让学生放心,把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都贴在海报旁," 您要是信得过,我先帮您算算能贷多少,资料清单我也列好了,您慢慢准备,绝不催您。"
王姐瞥了眼她递过来的清单 —— 身份证、户口本、营业执照副本、近三年财务报表...... 跟她之前在银行咨询时要求的差不多,但小林特意用红笔标了 "可接受电子版流水",旁边还画了个小箭头:"广德顺可上门取件,省得您跑趟子。"
那些看不见的奔忙
真正让王姐松口的,是某个暴雨天。她餐馆的后厨水管爆裂,急需 20 万整修,银行审批流程赶不及。小林冒着雨跑了三趟:次去看抵押的房产,发现房产证上的地址跟实际门牌号对不上;第二次帮着去派出所开证明,路上电动车没电了,推着车在雨里走了两站地;第三次送审批材料时,顺便带了个水电工朋友过去,免费帮王姐修好了临时水管。
"妹子,你图啥呢?" 王姐递过来的毛巾还冒着热气,"我听说你们这行,成一单能拿不少提成。"
小林想起大学时组织面试,有个男生当众嚷嚷 "中介都是吸血鬼",她红着眼眶把中介费退了,却在当晚收到那男生室友的短信:"他是被别的中介坑过,不是针对你。" 此刻她望着王姐后厨满地的狼藉,突然明白老周说的 "金融服务就是人心生意"—— 就像当年她把学生的工时表核对三遍,不是为了那点中介费,而是怕孩子们白干。
她从包里掏出计算器:"您这房子评估价 150 万,按七成额度能贷 105 万,年化利率 5.8%,分五年还,每月本金加利息不到两万。" 她特意把 "专款专用" 四个字圈出来,"这钱只能用于餐馆整修,咱广德顺会定期来看资金用途,就像我当年盯学生的考勤,既是对公司负责,也是怕您把钱投到别处担风险。"
偏见里长出的信任
贷款批下来那天,王姐请小林在餐馆吃了碗馄饨。正聊着,隔壁汽修店的老李闯进来:"王姐你傻啊?我上次找的那家,手续费比这低两个点!"
小林没急着辩解,从包里拿出老李之前咨询时填的资料:"李哥您上个月说想扩大店面,我查了您的房产评估报告,其实可以申请经营贷,比消费贷额度高 15 万,我帮您重新算了方案......" 她的笔在纸上飞快地写着,像当年在宿舍楼道里给学生改简历时一样认真。
老李愣住了。他想起自己跑了三家机构,只有小林记得他提过儿子要出国留学,特意在方案里留了每月还款缓冲期。
当 "中介" 变成 "中间人"
年底公司总结会上,小林看着墙上的锦旗 —— 王姐送的 "雪中送炭",老李送的 "仗义疏财",突然懂了老周的话。贷款这行当,就像她当年做中介时悟到的:别人骂你 "赚差价",是因为没看到你为了核实一份流水熬到半夜,为了帮客户争取更低利率跟风控磨了三天,为了让抵押手续合规跑遍大半个青岛。
有天加班到深夜,小林收到王姐的微信:"妹子,明天来店里吃刚包的鲅鱼饺子。对了,我表妹想开美容院,你帮着看看能不能贷点款?"
窗外的霓虹灯映在小林脸上,她想起大学时那个骂完 "中介没好人" 又回来找她找工作的学弟,想起自己贴海报时总在角落留出 "可议价" 的小字,想起老周说的 "金融不是冷冰冰的数字,是帮人跨过坎儿的桥"。
青岛广德顺的玻璃门上,"合规经营" 四个金色大字在月光下闪着光。小林知道,这行永远会有人带着偏见,但就像当年那些通过她找到满意的学生,总会有人记得,曾有个贷款顾问,把他们的难处当成自己的事来奔忙。